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加工技术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新棉收购正当前 警惕棉价异常上涨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21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452

    国庆节前后,我国棉区陆续进入采摘收购高峰,入市企业增多。总的看,收购开局不错,市场总体平稳,价格走势在预期范围内。但一些地方棉花价格出现异常上涨,新疆部分地区籽棉收购价格由开秤初期的5.6~5.8元/公斤,上涨至6.4元/公斤左右,局部地区甚至达到6.6元~6.8元/公斤,轧花厂一度争收抢购,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中国棉花协会因此发出预警,提醒广大棉农及棉花、纺织企业要全面、理性地分析形势,既看局部,也看全国,更看全球;既算眼前账、企业账,也算长远账、产业账,吸取往年教训,不盲目跟风惜售、不盲目跟风抢购。

  记者近日从中国棉花协会了解到,种植面积、产量双降是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诱因。去年,籽棉收购价格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幅下调,且远低于农民预期,使“棉贱伤农”的现象在很多产区较为明显,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如河北省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减少7%,加之今年上半年的旱情、7月和9月上旬的连阴雨的影响,单产也大约下降了10%。

  这导致本年度棉花产需缺口有所增加,供求基本面趋紧,价格水平高于去年。但中国棉花协会认为这都属正常范围内的事情。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盲目抢购现象,价格短期内异常上涨,究其原因,一是对棉花减产预期过度。一些企业对全国乃至全球资源总体情况掌握不够,局部减产因素,加之全国大幅减产的传言导致恐慌。二是对国家收储政策预期过度。认为国家将高价收储新疆棉,甚至传出收储价格将高达13600元/吨的传言。三是大包棉收购主体较去年增多,自有资金及商业银行贷款较去年充裕。四是纺织企业预期后期价涨,急于补库,入市收购。

  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棉花产量?据中国棉花协会棉花气象系统和各主产省棉农抽样点监测,今年全国植棉面积减少近12%,8月份预计产量700万吨左右,减产10%左右。8月中下旬及9月份,部分地区受阴雨低温影响,产量较预期减少,但进入10月多数地区阴雨转晴,棉花晚熟得到一定补偿,预计总产仍在670多万吨。经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会商,目前全国预计减产减幅在10%-14%,其中新疆自治区减幅14%-15%,减产因素中主要是面积减少,气候因素其次。但是,国际市场资源较为充裕,特别是印度棉花增产价低,为弥补国内缺口奠定了基础。

  国家的收储政策又是如何呢?据记者了解,国家确定收储政策预案,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是托底政策,因此将在考虑今年农民种植成本、纺织承受力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收储价格,绝不会高价入市收储。例如上年度,当市场价格异常下跌,影响到棉农的基本收益时,国家以12600元/吨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从而稳定了棉花市场,保护了棉农的利益。

  棉花市场与纺织形势利益攸关。据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及纺织企业反映,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出口订单呈现短期化、小批量特点。虽然受圣诞节等因素影响,近期国际订单略有增加,但仍以短单、小单、急单、低档单为主,与形势最艰难的去年底、今年初相比有所好转,但回升态势并不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仍是下降的。特别是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存在较大差距,纺织企业成本较高,竞争力减弱,爬坡艰难。棉纱价格虽略有上涨,但涨幅远远低于棉花,市场出现籽棉收购价格涨幅高于皮棉销售价格,而皮棉售价涨幅又高于棉纱价格的现象,显示纺织企业无力承担过高棉价,流通企业经营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棉花协会负责人介绍说,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国家棉花调控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启动。与前几个年度不同的是,今年国家有较为充足的调控资源,较为灵活的调控手段,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加强调研,保持沟通,会商形势,掌握动态,根据市场变化,可以随时启动组合手段调控稳定市场。除了目前的抛储、农发行贷款风险控制等措施外,不排除适时地发放进口配额以补充国内资源。

  据中国棉花协会预警系统监测,尽管籽棉开秤价格高开高走,但销售市场无大起色,多数棉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比较理性,入市谨慎。已开秤的企业少数微利,大部分出现购销倒挂。因此,新棉收购初期,市场出现僵持局面,必须准确判断和把握新棉收购形势,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经营风险。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