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加工技术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网络能帮农业多大的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4    浏览次数:1132

  ●网络卖菜不会停留于一些个案,而是会作为长期现象发展壮大,对传统销售渠道冲击很大,甚至可能就某一个品种而言,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对整体的农业生产链,目前依然改变有限。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阎利珉 (旗下聚划算公司总经理)

    寇宗来 (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解放观点:近来,网络帮忙卖菜成为各地的热门话题。先后有“女孩发帖帮奶奶卖莴苣”,“孝顺女儿微博上卖鸡蛋”,“‘上海发布’吆喝卖卷心菜”等,热心民众八方支援,纷纷购买滞销农产品。 “聚划算”也曾参与过卖滞销海南香蕉的活动。您觉得,网络在卖菜方面,究竟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地方,可以收到如此快速神奇的效果?

  阎利珉:以“聚蕉行动”为例,当时我们以每斤0.88元的团购价卖滞销香蕉。销路好有一半原因确实来自网民的公益心,公益可以降低利益瓜葛,但也不完全如此。此前,杭州所有联华超市能够卖出的香蕉在每天2吨左右,而“聚划算”一个周末就卖出了150吨。很多网友表示,第一次吃海南香蕉,不光是冲着公益去的,也是一种体验,结果发现口感非常好。网购活动过去后,联华超市以每斤1.5元的价格卖,每天仍然有十几吨销量,远远大于之前。这已经有点类似体验经济的做法。

  不久,海南香蕉的收购价回升了。我不敢确定其中是否有我们的原因,但至少应该帮了一点忙。草根公益是网络得天独厚的资源,可以一呼百应,轻易聚集大量人气。但是一件好事要能长期、积极做下去,最佳方案是各方多赢,为每个参与者带来好处。我们打算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把这种模式长期做下去。

  解放观点:“网络卖菜”如今只是一些新闻个案,您觉得这种新的销售方式,有可能改变农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和市场格局吗?

  阎利珉:目前淘宝有3.7亿用户,千万草根网友团结起来,运用团购强大的聚合效应,更容易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去协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改变困境的机会。但是,电子商务最难做的就是农副产品。因为这不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从业人员非常传统,本身已经有生产、加工、仓储、保鲜、运输的一套做法,依赖硬性条件,地域性和时效性也特别强。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想要介入,难度很高。关键是从销售环节入手,把库存驱动,变成需求驱动。烂在田地的蔬果,真的没有消费潜力吗?消费者有时候是被动的,蔬果买或者不买,在两可之间,这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增值服务,做充满想象力的事,去激发消费潜力。

  但从长远来看,我相信对生产环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假设上海网民想吃的短周期蔬菜,我能够提前一两个月把需求订单拿到手,随后让生产方按订单生产,而不是盲目生产,那么困扰农户的生产风险,在某些领域可以降到最低。

  解放观点:这与“微博卖菜”,有什么区别呢?

  阎利珉:微博的呼吁是信息传播,电子商务主要还是运用商务手段。比如说淘宝有完整的订单系统、评价系统和服务系统,可以把传播变成生产。当然,单单我们来做,力量还是有限的。我希望所有电子商务平台,比如京东、当当,都能一起参与进来,那么对农产品的反向供应链推动,也会越发明显。

  毕竟,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越来越强,农民的生产信息越来越透明,中间的渠道越来越短,才能实现餐桌和田园的对接。

  解放观点:一般而言,农民种菜往往上一年什么卖得好,下一年就跟风,结果供大于求,损失巨大。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由大型超市每年直接向农场下订单,农民的生产风险很低。而超市面向消费者,对市场需求信息有很大把握。目前我们很难如此实行,网络的出现,似乎给农业带来了新的转机。您觉得这种转机究竟能改变些什么?

  寇宗来:农民的这种行为模式,也就是经济学中说的“蛛网模型”,很难避免。而且我不认为这是影响中国农业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某地农村有便宜的蔬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田里,但是大城市市民要买依然很贵。因为中间牵涉的环节太多,层层叠加,导致最后成本上去了。这不是信息匹配的问题。解决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运输成本,比如减少物流关卡和收费,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减少店面租金,即在网上直接营销。

  网络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还是在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它不可能改变农民的“蛛网模式”。就好比原先买菜是走到菜场,现在是呆在家里,这是两种不同的销售方法,把买家和卖家的匹配方式改变了。对生产的改变不大。归根结底,今年没法预期明年的行情,种植的盲目性,是很难改变的,除非有大型农业协会的组织和协调,那么它的力量将会超过网络。目前我们能改变的,只是已经种下去的品种,怎么把获利机会放大。

  解放观点:今年网络上某些国产品种的猕猴桃和苹果,一下子名闻遐迩,销售量激增,口碑甚至赛过了进口品种。网店纷纷号称,连打包发货的时间都没有。销售模式的改变,如果能形成品牌效应,最终是否对某些产业发生深刻影响呢?

  寇宗来:其实就商品性质而言,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没有本质的不同。既然服装、电器、家具网上可以卖,农副产品自然也可以。物流、包装各有各的难度,谁也不比谁更容易。

  网购的火热,隐含的是另一个背景:近几年消费者对实体店的信任度有所降低。过去,我们总觉得实体店可以得到质量保证,也就是“质量溢价”。但是现在,大家怀疑有机标签是假的、品牌质量是假的,售后万一发生问题,投诉过程复杂,消费者的筹码也很低。如此下来,反而促成了网上购物的开放心态,网购的评价机制也让消费者手握更大筹码。

  所以,农产品如果真的在网上形成了品牌效应,那就和服装、电器形成的品牌效应没有本质的不同。网络卖菜不会停留于一些个案,而是会作为长期现象发展壮大,对传统销售渠道冲击很大,甚至可能就某一个品种而言,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对整体的农业生产链,目前依然改变有限。

  >>>三农科技,更多致富经等你来取

  http://www.gdcct.gov.cn/agritech

  >>>科技专题,为您揭开农业致富的奥秘

  http://www.gdcct.gov.cn/agritech/feature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