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聚焦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3    浏览次数:90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农业部渔业局授予雷霁霖院士和Howell博士大菱鲆引种及产业化20周年突出贡献专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会议现场   
  近20年来,我国进入了鱼类养殖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的提升,预测未来的养殖业必将会对优良性状苗种、苗种生产系统工艺等问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传达了“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重要指示,在这一推进水产种业发展难得的机遇下,9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围绕生物遗传基础理论、鱼类育种技术、鱼类苗种扩繁与推广等三个专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5家单位承办,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约300余人。
  
  “‘发展养殖,种业先行’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nbsp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在《鱼类种子工程发展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中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集产学研――育繁推――科工贸一体的种业新思路,抓住一号文良机加速推进现代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他坦言,之所以特别强调种子工程,是因为实施良种养殖,不管是来自引进的、挖掘的天然良种还是人工选育的新品种,首先都必须变为有效的种子,才能提供养殖使用,所以必须先把种子工程做好才能形成种业。
  
  而对于行业产学研结合方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认为,现在存在问题之一是企业进入的科研时期太晚。企业以科技为生长力的意识还不够,在科研上的关注度与投入度还过低。但是在国际著名鲆鲽鱼类养殖专家Howell博士看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不只有好的想法,而且在产业发展上有较好的执行力,科研与产业结合也相对紧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雷霁霖:良种必须要“良”才行
  
  未来工业化养殖是现代化养殖的一种主推模式,从最初的捕苗,到土池育苗,再到工厂化育苗,而今正朝着工业化的繁养殖方向走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水产养殖要走向高端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先从种子工程做起。
  
  雷霁霖的心愿,希望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实现。这一点,在他看来或许并不遥远。
  
  “未来工业化养殖是现代化养殖的一种主推模式,从最初的捕苗,到土池育苗,再到工厂化育苗,而今正朝着工业化的繁养殖方向走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水产养殖要走向高端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先从种子工程做起。”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告诉本刊,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发展速度已达世界第一,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水产育种理论、品种选育、良种扩繁,以及推广体系等工业化养鱼系统工程建设等方面尚不够完善,一些机制、体制问题制约了鱼类种业的形成与发展。
  
  此次种子工程论坛,恰逢大菱鲆引种20周年,让业界欣喜地看到:多宝鱼的引进,时间虽短,但建树了一个稳定的新产业,成为海水良种引进的典范、新产业发展的样板;罗非鱼则是淡水养殖的一个重要代表,也是淡水良种引进的典范。海淡水的实践充分说明抓住良种牛耳、推动良种养殖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在这次盛会上,国内外知名的海淡水鱼类育种与繁殖专家群英汇萃,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热烈研讨了育种、繁育、种业发展等方面最前沿的思路与科学问题。会议间隙,雷霁霖就鱼类种子工程和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良种先行,先种子后种业
  
  FAM:此次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雷霁霖:首先符合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的现代农业和现代渔业建设精神;同时符合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的要求。
  
  第二是今年年初国家在海南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农业种业博鳌论坛,把种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新形势,要求良种必须要“良”,&nbsp种子好了养殖产业才能做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推出种子工程,把良种放在首位来研讨,要为我国现代水产优势种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出谋划策,这就是召开本次论坛的初衷。
  
  FAM:之前很多行业会议都将海水和淡水鱼分来开,这次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出于什么考虑?
  
  雷霁霖:从学科组织上考虑,我们认为海淡水鱼类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当前的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就有2个淡水鱼体系和1个海水鱼体系,如果紧密依靠这3个体系的共同支撑,同时凝聚社会力量,就能把鱼类种业的事做大做强,我想这对于推进鱼类养殖的现代化必然会有好处的。
  
  FAM:您对种子工程的定义是什么?
  
  雷霁霖:谈不上下定义,我想过去说的“种质工程”就是选种育种,挖掘和创制新品种,这个范围比较窄;而种子工程可以涵盖繁育和选育,放大了就是建树种业,但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到。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种子工程?因为实施良种养殖,不管是来自引进的、挖掘的天然良种还是人工选育的新品种,首先都必须变为有效的种子,才能提供养殖使用,所以必须先把种子工程做好才能形成种业。
  
  现在的水产种业尚不能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比拟,因为当前水产种子工程中包含的品种繁多,工艺差别较大,产业形式较多且较分散,形成规模化种业的品种还比较少,所以企盼通过此次论坛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制定相宜的战略与策略,共同打造现代化的水产种业。
  
  选育工作应因“种”制宜
  
  FAM:鲆鲽类体系今年在加强与生产的结合中,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
  
  雷霁霖:因为体系的设立就是和生产结合起来的,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育繁推是我们体系一直坚持的。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把做得好的地方及时推广出去,做得不够理想的则列入下年度计划继续予以改进提高。
  
  今年提升比较显著的是简约型的循环养殖系统的推广工作。据去年年底统计,循环系统养殖面积大概是5-6万平米,今年的推进速度较快,据不完全统计已在运行的循环养殖系统至少有20-30万平米,而且还有很多新车间正在建设之中。
  
  另外在疫苗研制方面,体系病害防控研究团队,已在大菱鲆弧菌病疫苗研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已拿到农业部的示范接种应用证书,顺利的话有望在短期内获得第一个海水鱼类疫苗。
  
  在鲆鲽类品种选育方面,育种团队现已选育出多个优秀的品系,并在南北方沿海大规模推广,反应良好。
  
  FAM:您认为今后鲆鲽类品种选育工作将会朝哪个方向去做?
  
  雷霁霖:就选育方法而言,目前应用方法很多,有传统的选育方法,有杂交育种的方法,有分子选育新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等等各有千秋。我的观点是,对不同品种不要去刻意力推某种方法,因为品种不同选育的方法也可以不同,应该因种制宜,通过实际应用选择相宜的方案和工艺作为自己的标准,开展有的放矢的选育工作。
  
  今后传统的选育方法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决不可动摇,更不能放弃。另外选育的方向也要认真予以考虑,从养殖户的需求来讲,第一是要选育生长快的,第二是抗病力强的品种,第三就是抗逆品种,但比较这三者之后,大家还会喜欢生长快的,其次是抗病的,而抗逆方面太模糊了,很难实施。客观而言,只要生长速度加快了,就可以把很多病害问题甩掉,也就是说只要吃得多生长得快,身体强壮了,抗病力也就强了,所以这个基本点不要忘记。
  
  FAM:今年是大菱鲆引进20周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雷霁霖:回顾这20年,走过来道路非常坎坷,有好多次产业都到崩溃边缘,最后又复活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总结起来看,首先是因为这个品种具有强大的天然魅力,而使业者和消费者都难以割舍舍。我是引种第一人,自然对大菱鲆的了解比较深刻,感情也十分深厚,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义无反顾坚持挺过去;二是有业界的支持,现在已经有3800多个养殖户,产业之所以能扩大,是因为业者看到了这条鱼是一个真正的良种,养殖优越性非常突出,同时也看到了良好的市场潜力,让业者充满信心。2006年上海发生“多宝鱼事件”,差点毁掉了这个大产业,但这紧急关头幸好有1200多户大菱鲆养殖业者联名写信给温总理,及时化解了这次危机;第三是鱼文化的宣传作用巨大,将“大菱鲆”更名为“多宝鱼”之后,立即火了一个新产业,“多宝鱼”的商业名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迅速传遍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FAM:您对未来大菱鲆产业的发展还有什么心愿?
  
  雷霁霖:我充满信心,展望未来,我希望中国工业化养殖首先能在大菱鲆养殖产业上实现。我相信在国家提倡现代化渔业的口号下,未来的水产养殖一定主要是工业化形态的。目前产业技术体系所进行的种子工程、六大版块,“四化”养殖技术等工作,都是为了打造工业化的养殖大产业,当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都完成了,一项工业化养殖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FAM:对目前很多国内传统品种的种子工程研究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雷霁霖:这里有三点建议:一是希望政府出台发展水产(鱼类)养殖种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种业规划、提高组织化程度、品牌上市等;二是成立相对独立的种业机构,加强、扩大、优化原良种场建设,使之成为公益性强的产业体制;三是倡导走工业化育苗-育种-扩繁一体化研发道路,加强可控性强的软硬件建设,以加速推进主产业良种化的早日实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桂建芳:“中科3号”增产20%以上
  
  “异育银鲫‘中科3号’2009年成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个推介新品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年已生产异育银鲫“中科3号”优质苗种130多亿尾,在湖北、江苏等20多个省市进行推广养殖,和其他银鲫养殖品种相比其平均增产幅度为20%以上,共增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银鲫全基因组测序将可带来新的理论突破和应用。
  
  据了解,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培育及其形成机制的阐明创建了独特而实用的银鲫遗传育种技术路线,对开拓银鲫的遗传育种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由此产生的核质杂种克隆避免了在人工诱导雄核发育和核移植中使用的辐射和物理休克所造成的遗传和发育损伤。
  
  连续三年生长对比试验和规模化养殖示范显示:异育银鲫“中科3号”比已推广的高体型异育银鲫生长速度平均快20%以上;出肉率高6.26%;抗病力较强,其肝脏碘泡虫病发病率低,且鳞片紧密,不易掉鳞;体色银灰,体型较长;连续七代的微卫星和AFLP标记分析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刘汉勤:连锁加盟发展二级苗场
  
  “我们就是要做一条鱼一个产业,希望以后有一天养的黄颡鱼都是全雄的,希望能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不管是做育种的、做苗的、做养殖的都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利润。”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汉勤在谈到自己目前所做的“全雄1号”黄颡鱼苗时如此说道。
  
  自2011年黄颡鱼“全雄1号”通过农业部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刘汉勤一直想把黄颡鱼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今年他又提出了用连锁加盟的方式发展二级苗场。据介绍,目前已在湖北签了第一个协议,给苗场提供黄颡鱼苗的水花,生产3公分左右的大规格鱼苗,同时对苗场有相应的要求,对周边养殖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从水花到标粗的存活率在50%-60%,这个比一般业界普通的黄颡鱼苗要高一倍。”对于以后的选育方向,刘汉勤认为,家系选育是一个主要的方向。
  
  而在抗病选育方面,他觉得到目前为止,实际上没有任何鱼类品种是可以抗病的,哪怕一些国外引进的品种,因为养殖对象得病了才会去培育一个新品种,但新的疾病往往在这个新品种形成养殖规模后又会发生。
  
  “这么多年我们也没有一个真正抗病的种,所以我觉得这不是育种要解决的问题,控制病害应该是养殖模式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淡水养殖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养殖方式发生变化,但是业界很少讨论。
  
  这两年,刘汉勤正着力和部分业者合作,希望未来能够向封闭式养殖提供无特定病源的鱼苗,这也是他对未来黄颡鱼“全雄1号”拟定的另一个目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金秋:松江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松江鲈是一个生物物种,是一段绵长的历史,一幅别致的画,也是一道驰名的菜肴,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复旦大学淞江鲈项目组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教授王金秋,在《模拟自然生境规模化繁育松江鲈鱼的系列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中表示,希望松江鲈能够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据其调查结论:野生种群在沪浙东海长江口杭州湾、山东黄海靖海湾和辽宁黄海鸭绿江口三地尚有分布。
  
  目前松江鲈鱼仔稚鱼阶段营浮游生活,其他阶段营底栖生活,底栖生活阶段抵抗力较强,所以选择在此时期采种。但需要使用定置网具,辅以防鱼体创伤措施。在江水(原水)中暂养,完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加入适量的粒盐等调节水质,并投喂活饵料以保证其正常生活状态,暂养成活率达86.5%。松江鲈可以采用带水充氧运输,根据运输时间确定运输密度,运输成活率达93.1%。
  
  据介绍,目前整个项目以产学研结合为主,已经建立的产业平台包括:
  
  1、2006年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负责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
  
  2、2007年上海莼鲈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提供莼菜、饵料;
  
  3、2007年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文登分公司成立,负责原种与鱼种生产;
  
  4、2008年上海四鳃鲈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成鱼大棚车间养殖模式;
  
  5、2011年上海松江四鳃鲈原良种有限公司成立,以原良种生产,池塘各种养殖模式为主。( 文/图&nbsp水产前沿&nbsp林晓彬)

&nbsp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