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加工技术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市场关注:粮食和食品价格面临重估 多因素或拉高通胀预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26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315

  未来粮食和食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上涨动力,较之于2006-2008年那轮通胀周期,此轮食品通胀上涨可能更为强劲。

  家庭主妇们可能对这轮物价上涨更有体会。在北京,以往廉价的绿豆价格几乎赶上猪肉价格,每斤约8元左右。在绿豆价格的推动下,杂粮价格全线上涨,其中,薏米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0%,红豆价格同比上涨50%,黑豆价格同比上涨100%,小米价格同比上涨25%。

  而进入四月以来,北京市场大蒜价格持续上涨,由月初平均批发价为7.8元/公斤上涨到月中期的平均批发价9.5元/公斤,上涨幅度超过20%。目前,在终端市场上,大蒜价格已卖到每斤6元,同比上涨幅度达到几十倍之巨,如此高的涨幅,即使房地产泡沫也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此种趋势下去,现在仍然处于“估值”底端的大米将面临一场重估,尤其是东北优质大米上涨风险加大。

  推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因素有,一是天气原因,由于去年冬天气候偏低,北京地区的雪季从2009年11月1日穿越至2010年3月上旬,在四个月内连下了十场雪,导致今年春天延迟到来。同时近期西南旱灾,部分春播作物绝收。这些都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影响,影响供给。二是成本上升,国家每年对粮食收购价格的提升抬高了食品产业链的最底端成本,同时粮食和食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存等成本都在上升,对下游终端价格最终会有所体现。三是高端需求增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和食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品质性提出要求,中高端人群能够承受优质品牌粮食和食品的提价。

  然而,供求关系、天气和成本因素等以上因素可以解释粮食和食品价格稳步上升,但是难以解释近期部分农产品翻倍的上涨。笔者认为,在农产品不断市场化的进程中,目前中国的粮食和食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供求关系、成本推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另一方面,在短期内,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快,大量金融资本和超级企业介入,粮食和食品价格正在面临一场全新的重估运动,这种流动性介入是历史上所未见的,而且重估趋势已经形成。

  可以举个例子,以前只做食用油的金龙鱼和中粮等大企业开始进入大米产业,他们针对中高端人群,推行品牌化运作,加速大米的工业化生产,推出优质小包装米。这种产业化竞争的结果直接拉动厂商对于东北优质大米原料的需求。灵敏的民间资本已经发现农产品领域这块炒作“处女地”,在去年下半年,他们就开始囤货炒作,如大蒜。而进入2010年,囤货待涨的氛围更加浓厚。

  大量资本进入农产品领域是在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产生的。2009年中国新增信贷放出近10万亿,创出历史纪录,进入2008年,政府仍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计划放出7.5万亿,大量流动性寻找出口。

  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M2与GDP之比接近200%,流动性之宽裕位居全球之首。

  流动性如水,此起彼伏,从股市、楼市到实物产品,均会找到出口。2009年股市翻倍涨幅和大量成交量消耗吸纳了大量货币流动;2010年第一季度,楼市的暴涨再次吸纳了部分流动性。但是现在,当国家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行调控时,大量流动性抽出,时刻在寻找新的出口,他们可能将目光瞄准了农产品、资源等实物产品。

  有观点认为,持续下跌的猪肉价格会压制通胀。但是对于下期通胀来说,这其实是最大的上涨动力。由于猪肉持续跌价,同时饲料成本——玉米价格上涨近20%,养殖户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这导致农户加快出栏,补栏不积极,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迹象隐现。一旦猪肉价格企稳回升,加上流动性推动农产品和资源价格商品上涨,新一轮猛烈的通胀周期就会来临,其势头甚至会强于2006-2008年那轮通胀周期。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