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加工技术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旱作农业:下一个增产潜能突破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30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302

    7月份,往年早已绿草如茵的内蒙古敕勒川还是一片冬季的萧条景象,因为一场雨没下,草原迟迟不能返青。继年初冬小麦主产区遭遇50年一遇大旱以来,春夏之交我国北方地区又一次发生了严重干旱。与年初全民动员,抢浇小麦返青水不同,内蒙古等地区的并没有出现热火朝天的浇水场面,原因只有一个:无水可浇。

  我国旱作耕地约有10亿亩,这分布在西北的10亿亩耕地没有河水湖泊,也没有地下水可浇,完全靠天下雨吃饭。2008年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26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公斤。66公斤,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数字,尤其是和中东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单产增长几公斤都欢欣鼓舞相比。在粮食增产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寻找新的粮食增长点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的时候,这占全部耕地面积55%的10亿亩广袤农田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潜在增长点。

  那么,怎么缓解缺水问题呢?第一就是增加灌溉面积,把旱地变成水浇地,通过打井、修渠等技术水段,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第二就是发展旱作农业。农业部8月份在甘肃召开的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上对旱作农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在甘肃,既包括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集雨设施,也包括推广耐旱新品种、集成旱作新技术,还包括优化种植结构等等。以甘肃庆阳为例,以前当地人都习惯种小麦,庆阳不但雨量少而且降雨70%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与小麦生长期正好错过。从2005年起,庆阳开始改夏收作物为秋收作物。“玉米需水期正是7、8、9月,冬天覆膜以后收集来一点点雨水就能让玉米撑到雨季。”现在,改种玉米的农民早就告别了过去百十斤的亩产量,雨水好时能打1000公斤,不好时也能打700公斤。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