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加工技术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中国60年发展的6个基本经济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2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270

  中国经济60年的六个里程碑式的基本问题,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完整图景,也记录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历次创新和突破。

  计划与市场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是一种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把市场看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讨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曾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等思想,直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才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定了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经济有市场,市场经济有计划,不存在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

  现在讨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之前的30年乃至60年又不同了,是从全局化来看市场经济存在着缺陷,有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济讨论不仅贯穿于过去的60年,未来还会有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界一直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实质就是国有企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同样搞公有,公有是采取国有的方式还是搞股份制的方式?当时股份制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直到后来意识到股份制也是一种手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目前已经十分明确了,国有企业本身不是一个实现国有产权的最好的形式,或者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国企改革研究,产生了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等理论。

  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关系

  新中国建国早期实施的是统放结合,所谓统是不仅统企业而且统地方,把地方权利全部收上来,收上来了的结果是没有效率,于是就放,这一放地方就开始乱,每个地方不一样,一乱又要收,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统收放乱的过程之中。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权利划分,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税制改革,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工产税,都是中央权利和地方权利的划分,以及中央责任和地方责任划分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收入分配理论

  建国早期的收入分配理论是按劳分配,劳动是获取收入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不劳者不得食。改革开放以后对按劳分配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劳动收入本身有了变化,出现很多非劳动收入。十七大报告里面讲到,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同时强调按要素分配。现在要素分配的差距比收入分配更大。跟收入分配相关的就是社会保障、贫困等问题,因此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也一直贯穿于中国60年来经济建设之中。

  就业问题

  1958年“大跃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1966年以后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知青返城难就业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开始进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减员增效,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大学毕业生又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面临着“三碰头”的就业问题,一是转移性就业,指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二是转轨性就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第三个是青年就业,主要是大学生就业。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长期任务,甚至是中心任务。经济增长的一个表现方式就是过冷过热的问题,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讲的是防止经济过热,现在则是如何使经济转暖,经济冷热的背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问题。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