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分析预测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天气炒作意犹未尽 大豆高位振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6    作者:农业市场网    浏览次数:292

    近期天气仍是主导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上升,预计大豆产量维持高位的可能性较大。虽然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但库存充裕,实质性供给不会短缺,连豆缺乏大幅上涨空间。总体来看,3800-4000元/吨仍将是大豆主要运行区间。

  7月中旬,市场炒作高温天气,美豆持续拉升之后高位振荡。美豆上涨带动国内市场走势。同时,国内高温天气消退之后,再度出现暴雨,不利天气轮番登场,市场借助天气炒作亦在情理之中。目前来看,天气所造成的实质性影响相对有限,市场继续上行还需天气的配合。

  美豆市场天气炒作意犹未尽

  7月中旬以来,美豆市场借助天气炒作推升期价至1000美分下方。8月份为大豆生长关键阶段,市场对天气高度关注。自上周以来,天气好转,美豆市场价格小幅下滑。目前美豆整体生长状况并未受到天气的不利影响。据美国农业部周度作物生长报告显示,截至7月18日当周,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67%,前一周为65%,去年同期为67%。截至7月18日当周,美国大豆开花率为60%,前一周为40%,上年同期为41%,五年均值为56%。由此可见,目前仍处于天气炒作阶段,实质性影响不明显。8月份大豆进入结荚期,天气影响显著,一旦天气出现变化,市场可能再度借机炒作。

  供需宽松格局预计难以打破

  2010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7890万英亩,创历史新高,按照美国农业部42.9蒲式耳/英亩的单产计算,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9104万吨,仅次于2009年的9142万吨。由于目前大豆仍处于生长阶段,最终产量存在较大变数,但种植面积的增长为产量保持高位提供条件。按照美国农业部7月份供需报告预估,2010/2011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消费比将回升至11%,而2009/2010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可见美国大豆市场供需状况已经大为改善。2008/2009年度南美大豆减产导致美国大豆出口增加,进而导致2008/2009及2009/2010年度,美豆期末库存均维持低位。然而,随着2009/2010年度南美大豆恢复性增产,预计2010/2011年度美豆出口量下降,同时国内压榨数量也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美豆市场供需状况好转,不具备出现大级别行情的基础。虽然天气变化为市场提供炒作题材,然而从目前美国大豆生长状况来看,天气的实质性影响不大。除非后期天气极端不利,否则供需宽松格局难以改变,市场可能出现回吐天气升水的过程。

  连豆市场维持区间振荡

  自2008年国家启动大豆收储政策之后,国内外大豆市场联动性有所减弱。不过,近期美豆市场借助天气炒作对连豆市场仍起到一定带动作用,资金移仓远月,目前大豆主力合约已经转移至5月合约,拓展炒作空间。按照国家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意图,连豆市场仍然处于区间振荡走势。从去年的收储价格以及今年油菜籽收购价格来看,秋季大豆收购价格不会低于去年水平,期货市场大豆价格在3800元/吨以下缺乏空间,4000元/吨上方压力明显,去库存化压力继续压制市场上行空间。虽然国内大豆收储政策令大豆走势与国际市场走势有所分化,然而在国内进口大豆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际大豆市场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难以因国内政策而完全消除。在保持大豆区间振荡走势的前提下,连豆市场走势仍会受到外盘影响,一旦触及或者突破振荡区间,美豆市场对连豆市场走势的影响将弱化。

  国产大豆去库存化压力始终悬于市场上方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商品价格暴跌。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稳定粮食生产,国家由调控主体转变为需求主体,通过收储创造虚拟需求,并通过保护价的形式在全球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将国内农产品价格逆市托起。国家收储政策对于农民收益的保护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在后收储时代,去库存化压力笼罩市场,并影响后续收储政策的实施。黑龙江地区粮库储存大豆多为2008年大豆,今年面临轮出压力。国产大豆以及进口大豆、进口豆油合并计算,国家手中豆油库存量较大,去库存化压力将压制后期大豆市场走势。

  近期天气仍是主导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在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上升的情况下,预计大豆产量维持高位的可能性较大。虽然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但库存充裕,实质性供给不会短缺,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空间。总体来看,连豆市场仍以区间振荡走势为主,3800-4000元/吨仍将是大豆主要运行区间。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