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枣乡赞歌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我的丰收冀】一名沧州“80后”枣农的内心独白:“返乡种枣,是一件自豪的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7    浏览次数:2440

每年的十月一日前后,是沧州黄骅聚馆村最忙碌的时候。此时正值冬枣丰收季,一位“80后”小伙子成为了村里最忙的人,成千上万的聚馆冬枣都从他的手里发往全国各地。

他叫刘晓,今年31岁。在聚馆村,提起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称赞他是新时代的新农民、聚馆优秀青年的代表人物。刘晓说,他和冬枣有着“特殊的缘分”。

portant;"> 扎根:理解父辈返乡种枣

黄骅冬枣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果品,被誉为“全国260余个鲜食枣品之冠”“枣中极品”和“百果之王”,而聚馆村被誉为“冬枣之乡”。这里有一片近2000亩的古冬枣林,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冬枣林。

作为土生土长的聚馆村人,刘晓从小在枣园子里长大。

“从我上学开始,我就特别想走出农村,不想像父辈们一样每天围着枣树打转”,最开始,刘晓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要离开农村,去城市打拼。大学毕业后,他去了北京,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那时,他最期待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扎下根,将来有一天能把父母都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每当跟父亲提起这个想法时,都遭到了他的反对。“我爸就觉得,冬枣树是祖辈留下的财富,守着这片枣园子才最踏实。”

“刚开始我挺不理解的,看着我爸365天雷打不动的围着枣树转,我特别纳闷,这枣树有啥好的,能让我爸这么上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晓慢慢地被父亲的执着和认真感动了。“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枣农,看着父亲一天天变老,我有些心疼,我觉得这种枣的本事不应该从我这断了。”受父亲的影响,刘晓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家开始学冬枣种植。

portant;"> 盈利:巧用电商开拓渠道

聚馆人管理枣树有着一套成熟经验,从树苗嫁接到最后的冬枣结果,需要枣农倾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刘晓家有枣园20亩,约2000棵枣树,虽然算不上种枣大户,但对于枣树管理颇具心得。而且刘晓的父亲对待每一棵枣树都格外认真,所以家里的冬枣每年收成都不错。

“刚开始学种枣树,我只是每天跟着爸爸下地,学着修剪树枝,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在枣园子长大的原因,所以枣树的护理技术掌握的还挺快的。”刘晓说,当自己真正全身心投入到种植中,才发现这门技术远没有自己想象得容易。“干一两年容易,坚持一辈子真难。”

每年七八月天气最热的时候,正是冬枣的幼果期和膨大期,需要格外精心的护理。三伏天站在毫无遮蔽的枣园里侍弄果树,炎热和辛苦可想而知。在父亲的影响下,刘晓对待果树也格外认真,很快成为了种植枣树的一把好手。

继承父亲认真精神的刘晓不仅满足于果树的丰收,还动脑子拓宽冬枣的销路。他巧用互联网,在一些大型网络电商平台开起了网店,将聚馆冬枣“搬”到网上卖。聚馆冬枣皮薄、肉厚、核小,肉质细嫩而酥脆,品质极佳,很快就在网上打开了销路,全国的订单接踵而至。

portant;"> 传承: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下定决心回家种枣,其实是一种传承,传承了一门技艺,传承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刘晓说,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放弃大城市良好的就业机会,回家当农民的人都特“傻”。但他觉得,回家帮助乡亲们打开冬枣销路走上致富路,这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

现在刘晓不光在网上卖自家的冬枣,还建立了服务站,提供包装、称重、接单、发快递等一条龙服务,帮助乡亲们在网上销售冬枣。全村的网上订单基本都从他的服务站发出,为村民们省了好多事。

品质优、善经营,在刘晓的妥善管理下,冬枣的销量连年攀升。“传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传承聚馆冬枣,和乡亲们共同致富是我的理想和目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聚馆村的村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越来越多像刘晓一样的青年们回到家乡,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