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饮食和风俗习惯一直都有保持下来,每年的除夕前,都会做两样小食:年糕和糖枣。客家人喜爱用糯米做的甜东西,煎炸类的小食特别受欢迎。记得小编的姥姥和妈妈都爱做这些吃食,小时候最爱跟在他们身后看做年糕,炸糖枣,后来馋的时候,妈妈也会做给我们吃。
春节将至,滨州市阳信县牛王堂村58岁的魏连恒和他的妻子刘秀华又开始忙碌起来了,一排排贴着鲜艳的大红“福”字的年糕给春节添了些许年味。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属于农历春节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讲究。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会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糖枣就比较简单,糖枣也是要用到糯米粉,可以用蒸熟的地瓜或者是南瓜,加些糖,也是搅拌成糊糊,抓一把,揉成小圆球,放入油锅内炸,炸到金黄色的小圆球浮起来再放到芝麻堆里粘一下,就好吃啦。
19日上午,刘秀华家,她正在为阳信县河流镇的张先生赶做1.2米高的年糕。刘秀华将面擀成细条状,然后用特制的笔小心翼翼地放到桃子上,两笔间桃花栩栩如生。年糕,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是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食。在春节,家家户户都讲究吃年糕。意喻“年年高”;“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
丈夫魏连恒则在一旁制作年糕花瓣,只见一小块面剂、一个枣在魏连恒手里两三下就变成了糕瓣。 1.2米的年糕要用360颗枣,每颗枣都是经过挑选的,大小均匀。另外,每个面剂的重量也都是经过称量的,这就保证了年糕的美感。旁边架子上摆放着已经做好的年糕,元宝造型、鲤鱼造型、福字造型……各种样式的年糕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
魏连恒夫妇俩从2004年开始做年糕,做到现在已经15年了。每年进入腊月,都是魏连恒夫妇俩最忙的时候。一个腊月总共用四十几袋三千多斤面、一千多斤枣。当我们用双手捧起一碗碗热腾腾的年糕;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 新春走基层,年糕糖枣甜如蜜,年年糕,千斤枣、千斤面、年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