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枣乡风情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从留不住人的贫困村到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村 茌平:田野长出“文化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5    浏览次数:402
□赵玉国 报道   9月20日,茌平县肖庄镇许庄村,枣农王春喜在展示收获的大枣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饭店外停着100多辆轿车、4辆大巴,饭店内50多张餐桌都挤满了人……10月1日上午12时许,茌平县肖庄镇许庄村,记者一进御枣源饭店,就被“爆棚”的人气给“震”住了。
厨师兼老板张春军回答得更牛气:“虽说咱这饭店一次就能接待200来人,那也必须提前3天预约!”
吃的啥?瞅一眼,全是农家菜:蒸枣、炸酥枣、地瓜丸子、韭花炒鸡蛋、猪蹄大枣炖笨鸡……十几道菜,带枣的就有六七个,再加上枣糕、枣卷子等面食,以及枣茶、枣酒等饮品,活脱脱一桌“大枣宴”。
40岁的张春军是土生土长的许庄人。在鲁西,许庄原先也很有名。但出名的原因一是穷,243户人家,137户贫困户,是“开门就见山(沙土岗),风起快闭眼,喝水也咯牙,走路气发喘”的穷沙窝。再就是枣树多,全县1万多棵百年以上老枣树,其中5000多棵在许庄,称得上“枣乡中的枣乡”。
许庄穷,与偏僻闭塞,上好的土特产走不出去、不值钱有关。地道的圆铃大枣,鲜枣每斤几毛,干枣三五块钱,花生地瓜同样稀烂贱,村民日子怎能不紧巴?
因为穷,张春军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闯荡”,一走就是22年。
其间,他卖青菜、贩水果、干零工,坎坎坷坷,学会了厨师手艺,自身财富在不断增长的同时,故乡也发生着让人欣喜的变化。2015年以来,在上级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肖庄镇开始在许庄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纺车、织布机、石磨、石磙等老家什,被重新“请”进知青大院;3D墙画、木栅栏、老酒坊再加上荷香鱼跃的方塘,尽情展示着传统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中国圆铃大枣博物馆,重耳晋台、孝慈湖、500多岁的枣树王等,成为承载乡愁的名片;枣园摘枣、竹竿打枣,刨地瓜、挖花生、蒸枣糕,成为游客兴致勃勃参与的文化活动……  看着日新月异变化的乡村,张春军心动了。2016年,他带着在外积攒的55万元返乡创业,在自家老宅建起了御枣源饭店,凭手艺,不仅挣到30万元的“年薪”,还把“大枣宴”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乡村体验。如今,许庄村周边已有40多家“农家乐”,“农家乐”的主人中,返乡创业者比例高达80%。
许庄村支书许占亮告诉记者,民俗旅游启动3年来,800多人的许庄已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近万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就连东北、内蒙古的游客都慕名跑来了。一年到头,游客不断档。
“目前,村民的日子咋样?”记者问。“现在,137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村里100多户人家买了小汽车。”许占亮自豪地说。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这位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分析得很有见地:“农民自信了,乡村才能发展好!归根到底,农村是属于农民的,乡村振兴要靠农民自己。这些年,国家给予我们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扶,但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帮我们找对了致富路,树立起了致富信心。”
田野长出“文化枣”,游客多了,土产金贵了,村民腰板直起来。去年,枣农许学军那棵500岁的“枣树王”,有1300克枣拍出1600元高价,整棵树光卖枣收入5510元。村民朱士旺,注册了“枣尚好枣产品有限公司”,引进制茶、造酒工艺,开发出枣酒、枣芽茶等新产品,枣芽茶每公斤最高卖到1000元、枣酒每斤卖到90元。村民许占良的1亩花生、1亩地瓜,被河南的1个旅游团,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承包”,游客自己动手挖,许占良观景似的站在地边就收入了4000元。
更多的新鲜事在不断上演。患股骨头坏死的许永山,今年在游客来村的高峰时,卖矿泉水一天挣过500块;在牡丹江市生活了30多年的村民张风才,不久前回村看了看,就准备回老家养老;开超市的谢遵成,将自家房屋进行改造,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淘宝店”,硬是将大枣、乌枣、醉枣各种枣产品通过网上卖到全国各地……
说话间,许庄村里大喇叭响起歌声:“啊,枣乡!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许占亮说,这是村歌——《枣乡情》。不仅有村歌,村里还有吉祥物——枣娃娃。同时,建起广场舞队、秧歌队,常年文化活动不断。
不知不觉,御枣源饭店里气氛达到了高潮,欢声笑语中,游客吃枣宴、喝枣茶、品枣酒……
从留不住人的贫困村到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村,从火爆的“大枣宴”到返乡创业的老板、经理、淘宝店主,村里人更加明白:农民有自信,乡村更美好!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