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得中顾私
枣馍是贺兰回汉老百姓喜食的面食之一。农家妇女做枣馍比较讲究,制作精细,深受儿童和老人的欢迎。其制作方法是将发酵好的酵面,1公斤搭人1公斤新面粉,加碱水适量(加多馍变黄,加少馍不暄),揉勻,用擀杖将面擀成一寸厚的面张,然后将洗好的少量红枣肉均匀铺在上面,卷起,再切成等量的剂子,如拳头大小,笼屉上抹油后,将剂子放置上面,即可蒸之,大火蒸约20分钟至30分钟,方可成熟出笼。做赛馍,关键在酵面,酵面要起好,加碱要适度。适度一般不好掌握,蒸枣馍特别好的农妇,有自己独特的手工,倒多少碱水或者多少苏打,看着随意,但分寸把握得极好,将面团凑在鼻子跟前闻一闻,就知道碱使得到位没到位。枣馍出笼后,看着养眼、白白的、暄暄的,白面馒头上显出红枣红红的颜色,有红有白,闻着清香扑鼻,食之绵软可口。
摊馍,又称摊饼、贺兰县人多称为“摊馍馍”,是贺兰县的地方传统食品,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摊馍,顾名思义,馍馍是用平底锅摊出来的。摊馍馍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农民,在开春时节,没吃的,于是到外地亲戚家借了二十来斤玉米面度荒。他揹着半袋子面急忙往回赶,快到家时,猛然下起大雨,路上特滑,他走的比较快,过一道渠时,脚一滑,将面袋子掉到水渠里。他赶紧抱着从水里捞出的半袋子面糊糊,到家后就哭。八十岁的老母说别哭,别哭,我有法子。她找来大面盆,把袋子里的面糊子倒进大面盆,用筷子搅起来,然后吩咐儿子烧锅头。铁锅热了,她抹上香油,用勺子将面糊糊舀进铁锅里,烙起了薄饼。不长时间,珞了一大摞薄饼。儿子揪了块吃后,破涕而笑,高兴地说:“真香,真香!妈,这叫啥馍呀?”母亲看着儿子破涕而笑的面孔说:“这叫摊馍馍。”在民间,摊馍一般多用玉米面做成,为了好吃,有的农妇还将玉米面里掺点白面或者荞麦面。
其制作方法如下:原料:面粉一斤,盐适量,葱花少许。工艺:将面粉倒入面盆内,用适量的盐水,用筷子将面搅成面糊糊,有的巧妇在糊糊里打上几个鸡蛋或放些切碎的葱花,也有放切碎的葫芦花,味道精软。平底锅抹油,用勺子将面糊糊舀进铁锅里,一张摊馍用一勺子面糊糊。现时的摊馍馍多用白面,摊馍馍做好后,上面放些葱花、黄瓜条,卷起来,醮上蒜泥或辣油,或面酱吃,味道鲜美,吃之爽口醇香。
蒸馍是贺兰城乡回汉群众百吃不厌的面食之一。多用于待客宴席之用,汉族多用于祭祖。蒸馍造型美观,味美可口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贺兰农村,妇女做馍比较讲究,制作精细。做馍关键在于起面,面起好后,碱还要使好,碱最好使用内蒙古拉僧庙所产的“马牙碱”,做出的馍既白又暄,味美可口,用老百姓的话说,有面味。制作方法是:将发好的酵面2公斤加2公斤干面粉,在揉面的过程中,加适量的碱水,过去多用“马牙碱”,现时多用“苏打粉”s面结好后,揪一小疙瘩面,用火棍穿上,放到火中烧一下,将烧熟的疙瘩面掰开,放到鼻子上闻一闻。如果有酸味,说明碱太小,如果面发黄则碱太大。一般来说,关键在洁面(使碱后的面团),手巧的农家妇女,使碱或者苏打很精巧,度把握得有分寸。一次就会把面结好。面结好后,切成剂子,可大可小,小的有核桃大小,大的可笼屉只蒸一个馍,约有半斤重,也有1斤重的,用作祭奠。将剂子放人笼屉后,有的农家妇女用食品红在馍顶端上,点一个红点,蒸出来的馍带有喜色。食之香甜,观之有红有白,又软又暄,似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大蒸馍在出笼后趁热将皮剥掉,吃时,用刀再切成片。
坤馍是一种时令节特强的干面食品。过去人们说:天是方的,地是圆的。天称为乾地称为坤,因为烘烤出的大馍馍是圆形的,象征大地,献月用,所以称之谓“坤馍'汉族人又称为“月饼”。做“月饼”的时节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回族人叫它“馄馍”,不分节气,随做随吃。坤馍的规格可大可小,大的有四五斤面的,中型的有二三斤,小的也有半斤重。做坤馍费时费力,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做坤馍的方式为:先将面粉和成面团,经过发酵后,加人等量的碱水或苏打粉,以不酸为度,揉勻后放到大锅用微火烘烤(一般来说,发酵后的面用碱后,烘烤出的坤馍面味浓,吃起来爽口)。在农村做坤馍多用锅头,用微柴小火慢慢烘烤。一个五寸厚的大坤馍也许用一天的时间才能烘烤好,火色均勻,出锅后的馍,外焦内松,吃时用刀切开,人P沙甜,老小皆宜。现今,做坤馍多用模具,将面剂子放人模具内,扣紧锅盖,烘烤30-50分钟不等,以熟透为主。现时的坤馍工艺简单,但和农村巧妇费时费力在锅头上所做出的坤馍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吃起来的味道有天壤之别。锅头烘烤出的坤馍易存易带,时长不霉不变味,经济实惠,深受人们的喜爱。
好了,这次就先分享到这里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文章为原作者内容,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