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国庆节这段时间是鲁北冬枣市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大早,枣农们就带着刚采摘下来的冬枣到市场上来销售。
按照往年的规律,中秋节一过,冬枣市场往往会出现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
价格跳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中秋节上市的冬枣多为大棚枣,本身成本就高,又赶上节日,所以售价就高;其二,中秋节过后,露天冬枣开始进入成熟采摘期,供给量大幅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眼下正是冬枣最热销的季节,各个收购点都开组马力,试图以最优惠的价格收到最优质的冬枣。图为市场上的一个收购点,工人们正在用机器对收来的冬枣按个头筛选分类。
这种选枣机非常有意思,机器侧面有四个出枣口,每个出枣口上方标注着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代表着冬枣的直径。冬枣经过过筛后,会按照个头大小分别通过相应的出口流入到下面放置的筐子里面。
收购点外面的工人则正在准备冬枣包装盒。目前,一个普通收购点的出枣量大概在3万斤以上,他们收来的冬枣大都销往青岛、济南、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87/200 对于市场上的卖枣村民来说,他们则又是另一种心态。77岁的大爷今天只摘了不到两筐枣,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他希望先到市场上转转,稍微卖一点摸摸行情。
大爷说,他种家种的枣树并不多,只有3亩地,而且还不到大批量成熟的季节,再加上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摘枣,所以每次能带来的枣都不算多。
三轮车上放的凳子,就是大爷摘枣的工具。在这里脑补一下,一位77岁老人,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摘冬枣,如果因为地面不平整,凳子出现晃动而跌到,这将是多么危险的情况。
大爷刚点上一支烟,正打算一边休息,一边卖枣,一位身形富态的买家出现了。
收枣人仔细查看了大爷的冬枣,一开口就说了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大爷当时一听就不高兴了,眉头紧锁,脸上的表情很僵硬。
大爷跟收枣人就收购价格展开了反复拉锯战,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大爷一心只顾着讨价还价,甚至忘记了手里还夹着刚点燃的香烟,一口还没抽,烟灰已经烧完过半。
就在这时,又来了一波买枣人,大爷一听对方出价比前一个人高了2毛钱,也就同意将枣卖出去了。
这位卖枣的妇女似乎遇到了一个大客户,对方提出一次性收购全部冬枣,但是给出的价格又比较低,农妇表现的有些心有不甘,伸出因为摘枣染黑的双手,试图打感情牌,以摘枣辛苦为由让对方涨价,结果对方却死死咬住价格不松口。
双方僵持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农妇选择了让步,早日把枣卖完的心理占据了上风。
称完枣以后,农妇还忙碌着帮客户把枣分装进包装盒,也算是售后服务吧。
冬枣市场的另一处,这位大叔的情况跟前面那位大爷差不多,他蹲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市场里面每一个走过的身影,耐心的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客户。
大叔的枣虽然还不到真正成熟的阶段,但是,这样的枣,这样的季节才能卖出最好的价格,也更适合长途运输。为了显示冬枣很新鲜,大叔甚至还特意放了些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