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新华社浙江分社编辑的《浙江领导》第11期(总第239期)上,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冯源采写的《衢州柑橘产业是怎样转型的》文章。文章分“种植结构调整要能‘危中觅机’”、“农产品既要管好更要卖好”、“‘千军万马’拧不成绳,精兵强将有战斗力”这三个部分,运用翔实的数据、简洁的语言、朴实的文风,深刻剖析了衢州市对柑橘产业全面实施转型提升的创新举措及成功经验。现将该文全文刊登,敬请关注。
衢州是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全国柑橘主产区。去年年初,当地主产的椪柑虽遇丰年,市价却是历史最低。橘树从“摇钱树”变成“烦恼树”,果农眼睁睁地看着椪柑堆积如山,腐烂掩埋。
而今年年初,衢州柑橘产业就恢复到前年水平,由萧条到复苏:产业减产增收,果农破涕为笑,种植效益翻一番。发生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当地痛定思痛,对柑橘产业全面实施了转型提升。种植结构调整要能“危中觅机”
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李建生办的兴品园艺场承包650亩橘园。2008/09年度的1500吨椪柑只卖出500吨,每公斤仅4角。一年前,面对记者,壮实的汉子禁不住眼眶湿润。而本年度收果500吨,销售一空,单价2元,老李面露笑容。
“减产增收”,是今年衢州柑橘业的显著变化。衢州市农业局局长姚小毛说,与上年度相比,本年度衢州柑橘种植面积从66万亩减少到64万亩,产量从96万吨减少到72万吨,但每公斤单价却从4角涨到1.6元,全市26万户果农的种植效益也翻了一番,从3.6亿元增加到8亿元。
姚小毛告诉记者,“减产增收”的原因是提价,而提价的基础是提质。像过去衢州椪柑外观不差,但是酸度偏高,而与上年相比,衢州椪柑的甜度上升了0.5个点,而酸度下降了0.4个点,已接近砂糖橘的水平。
为了提质,2009年衢州全面实施“三疏二改”(疏果、疏枝、疏树、改土和改水),调整种植结构,全年有63个乡镇700个村疏树14.3万亩,疏枝19万亩,化肥改施有机肥10万亩,改果树为粮食、经济作物1.3亩,另有低产果园7700多亩被淘汰。
实际上,“三疏二改”十多年前就开始推广,但是进展缓慢。研究柑橘26年的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方培林说,当时水果是卖方市场,也提倡过密植技术,果农靠柑橘起新屋、供子女读书,对它有感情,此后效益虽逐年下降,但市场大致有四年周期,熬一年还能赚三年,结出果来就是钱,果农始终跳不出重量轻质的怪圈。
而在此次大萧条之前,2008年初由于雨雪冰冻天气,衢州柑橘同样积压严重,连续两个低谷使得种植结构调整得以“危中觅机”。姚小毛说,连续两年的低迷让农民想通了,政府也因势利导。“去年,省市两级投资柑橘业3100万元,是政府投资最大的一年。”
李建生去年“三疏二改”面积200多亩,拿到了14吨有机肥的“以肥换树”补贴。“农场经营成本大,政府贴补用在了刀刃上。”而在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村民王新良砍掉了六分之一的橘树,“与其数量多质量差,不如减产提品质。”村民余小勇卖橘还不忘疏树。“疏过树的果园,价格就是不一样。”
农产品既要管好更要卖好“过去我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做柑橘生意,北京人都不认识‘椪’字,今年我看到一排摊位都打衢州椪柑的招牌,甚至还是冒牌。”衢州衢星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小闽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努力,衢州椪柑在市场上打出了名声,不再像以前一味仿冒福建芦柑的牌子。
2009年,衢州在柑橘转型升级的工作中,不但调整结构,还努力打响品牌,大力补上市场课。而这一思路也是痛定思痛后的结果:2009年初,衢州椪柑丰年滞销,除了全国各地柑橘产地普遍丰收导致市场饱和的原因之外,还叠加上了四川柑橘“大实蝇蛆”事件的池鱼之殃。
方培林分析说,市场好则大家都好,市场差则全军覆没,优质无优价,这说明“不是种的问题,而是销的问题。”而姚小毛则表示,2009年的大低迷让衢州认真反思了柑橘营销问题,“要打好品质基础,也要经营产地形象。等橘子积压的时候再去推销,消费者肯定会产生负面印象。”
记者从衢州市政府获悉,2009年,为了扶持经营主体打响“衢州椪柑”品牌,对于以自有商标加“衢州椪柑”品牌上市销售柑橘的企业或合作社,每只纸箱财政补助5角钱。而柯城区政府今年也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以“衢州椪柑”品牌统一装箱销售。
在柯城区,农业部门还将柑橘市场分为高端、出口、大众、加工、低端五大类,对每类又进行细分,每一类对应一种种植办法、营销策略。柯城区农业局局长叶鹤琪介绍说,去年他们着力拓展出口市场,对俄罗斯出口4000多吨,对东南亚市场出口1万多吨。
“椪柑偏酸,符合俄国人的口味,在满洲里口岸每公斤的出口价就有3.5元,产地价至少也要1元多。我们还利用上市晚的优势打开东南亚市场。今年对俄出口可以翻一倍,今年年初对东南亚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衢州市瑞禾水果专业合作社去年亏损,今年盈利。社长方勇勤告诉记者,其实今年产量还多了三分之一,但是渠道通畅,增产同样畅销。“农产品种得再好,卖不出去都是空的。”而王小闽也同样认为,“农产品要靠管,也要靠销,过去我们不但有管不好的问题,而且也有卖不好的问题。”“千军万马”拧不成绳,精兵强将有战斗力
王小闽的合作社是去年2月成立的,起初社员合伙有500亩橘园,后来又到村里承包了200亩。“原来我只卖自家种的橘子,不够的到外面收购,贴上自己的牌子,但这样质量难控制,会砸自己的牌子。去年我们把农户联起来,农药、化肥、技术三统一,36户社员都种精品果,质量就有保证。”
64万亩橘园分散给26万户果农,面对高度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衢州柑橘产业分散经营的窘境暴露无遗。衢江区特产推广站站长徐锦涛举了一个例子,橘园不但人均面积小,而且分布零散,犬牙交错。“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疏树,一个重要的原因怕吃亏,怕我砍了树让别人的树越界生长,赚了便宜。”
而在合作社里,被王小闽形容为“比砍自己手指还痛”的疏树工作也不难了。“一方面,社员互相给对方疏树,容易下手,另一方面,疏树时要三五个社员在一起挑毛病,大家看了你的树都摇头起哄,你也就能狠下心来砍。现在,我们一律疏到每亩35—40株,树高也控制在2.5到3米。”
培育合作社等新型产业主体是衢州实施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姚小毛介绍说,目前全市柑橘产业合作社已有261家,接下来重点培育一批生产—加工—营销—服务有机结合,实行公司化运作的专业合作社。“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目的是带动农户,否则26万户小农难以面对水果大市场。”
此外,衢州还计划全市建设10个精品柑橘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为1—2千亩,能够带动周边1—2万亩。对此,叶鹤琪认为,过去政府部门对柑橘产业的扶植属于撒胡椒面性质,而今后要向扶优扶强转变。“过去都说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但是并不是每个农民都有创造精神,农业扶持政策也要注重培育主体,特别是要抓点示范,不但要思想引导、政策推动,更要典型带动。”
方培林则分析说,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各家各户选择的品种、苗木、技术、农资五花八门,导致柑橘产业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千家万户全下市场,自我保护能力弱,还容易无序竞争。而当地柑橘产业正由农民的主业逐步向兼业、副业发展,相对减少了合作经营的阻力。为此,以合作社形式将小农整合成利益共同体,克服单家农户的某些缺陷,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可谓适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