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福建乃至全国的重要龙眼产区,龙眼林面积20多万亩。厦门的同安区更是全国六大龙眼基地之一,龙眼种植 面 积 曾 达12.5万亩,面积和产量都占到了整个厦门市的70%左右,一度成为同安区的经济主力和厦门龙眼的代表。
但是,近几年以来,龙眼的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种植龙眼成了没有利润甚至亏本的买卖,于是,厦门大面积的龙眼林处于荒废的状态。时下,成千上万亩龙眼林,正值开花时节,却因无人照料,虫害成灾。虫害肆虐,龙眼林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
厦门的龙眼林该如何绝处逢生?
兴起 一年种了10万株龙眼树
5月8日下午4点,同安,闷热。
老果农陈阿全眯缝着眼看着远近绵延的龙眼林。
这些龙眼树有的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最年轻的也有20多岁。正值龙眼开花的季节,陈阿全却看不到让他高兴的场景。
除去古树,自村里1981年第一棵龙眼树种下去,一直到2006年,陈阿全都是村里这片龙眼林的守护人,这片龙眼林属于同安区洪塘镇龙泉村,他是村里生产队的小队长。在前往龙眼林的路上,他向我们讲述了龙眼林的故事。
早在1982年左右,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刚刚开始惠及沿海地区。那时候龙眼可是个稀罕物,全国也就只有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生产,产量也极小。彼时鲜龙眼的价格已经从此前的每斤8分钱涨到了2-6毛钱,刚刚放开的自由贸易让很多人在龙眼身上看到了发财的商机。
同安大面积的龙眼林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种植的,但不是同安本地村民种植的,而是大批的莆田商人。那时候,莆田商人看到了龙眼的经济潜力,于是在同安承包大批的土地,然后种上龙眼树。“仅仅1984年一年时间,同安就种了10万株龙眼树,加上以前的一共有36万株。”陈阿全旁边的农业局苏主任说。
“我也是在1984年种的龙眼树。”陈阿全摸了摸花白的头发说。那一年,村里开始承包耕地和原有的古龙眼树,陈阿全家里6口人,分到了3亩旱地和6分古树,一包10年。在随后的4年时间内,陈阿全一点一点地把3亩旱地全部种上了龙眼树苗,到了1988年,陈阿全已经有了4亩左右的龙眼林,比水田多了一倍。“那年,整个龙泉村1000多亩的旱地60%以上种了龙眼。”
他种龙眼的原因除了龙眼价格日趋高涨以外,还因为村里旱地的灌溉水源——— 附近水库没水了,失去了水源,旱地就只能种植龙眼树。陈阿全觉得这个理由很简单。
正当陈阿全跟村里的人在龙眼树苗间套种花生、大豆的时候,洪塘镇其他村的村民已经开始尝到了龙眼的甜头。“那一年,整个洪塘镇的人均收入是1000多元。”这是什么概念?那时候公务员的工资每个月才38元,农民种龙眼树忙活两个月,相当于公务员不吃不喝三年的工资收入!
龙眼经济开始出现第一个价格小高峰,每斤两三元钱。
繁荣 供销两旺龙眼造就富裕村
龙眼的价格依然在上涨,陈阿全家里的龙眼树成了经济支柱。
随着龙眼逐渐成熟,到了1986年,陈阿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元,全家就2万元左右,村里这样的年景持续了5年。“现在的房子都是在那时候盖起来的,被叫做龙眼房。”陈阿全笑着说。由于是依靠卖龙眼的钱,村子里大片大片的新房都被叫做“龙眼房”。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建一套140平方米的砖瓦房成本也就2万元。
“那时候的钱真的好赚。”陈阿全种龙眼树唯一的成本就是雇车去岛内购买整车的垃圾,买回来以后作为龙眼树的肥料,两年才买一次400多块的垃圾,而采摘都是全家上阵,更没出现过虫害。“大家都不知道,垃圾是龙眼树最好的肥料,里面含有养分,村里有几棵古树都快死了,我买了两车垃圾放在树下,现在又长得特别茁壮。”陈阿全对自己的经验颇为自信。
到了1990年,龙眼价格达到了顶峰,每斤鲜果从最初的8分钱到了十几块钱!那时候的同安龙眼从来不愁销路。“因为一是全国大陆的龙眼总量仍然偏少,二是罐头产业非常发达。”农业局苏主任分析道。村民们采摘下来以后的龙眼70%以鲜果的形式运到全国最大的龙眼集散中心福州,或者直接卖给前来收购的全国各地罐头厂,剩下的则烘焙成龙眼干,通过莆田商人远销北方。
1990年,陈阿全的所有龙眼树都开始结果了,产量达到鼎盛时期。望着满树挂着的果实,全村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那时候村子里读书的小孩子上学前,就拎个筐去龙眼树下捡落地的果实,一早上就能赚十几块钱,连续两周就能赚够一学期的读书费用。
衰败 内外夹击,价格连年缩水
1996年是陈阿全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同安龙眼的转折点。
1996年,村里10年承包土地期限到期,需要重新划分土地。陈阿全家里已经从6口人增至10口人,家里的龙眼林自然相应增加至4亩多,承包期到2005年。而与此同时,整个龙眼市场的价格也开始回落,从顶峰价格回落到了3-5元每斤,但是相对于每斤1元钱的成本,龙眼仍然有利可图。这一年,陈阿全的十口之家仅仅收入了2000多元,相比顶峰期缩水了10倍。
真正的致命伤出现在1999年。其实1999年是同安龙眼历史上的大丰收,产量达35000吨的鲜果,这样的年景实在是难得一遇,丰收的季节区里雇用了大批的采摘工人,同安出现了历史上最热闹的龙眼丰收景象。“今年还能卖个好价钱!”村民们边采摘边抱着这样的希望。
9月份,当树上最后一颗果实刚刚被采摘下来,百年一遇的大台风正面登陆厦门,紧接着12月再遇强霜冻天气,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这双重打击给已经处于下坡的同安龙眼树带来了致命伤。陈阿全所在的村子40%的龙眼树,尤其是那些10岁左右的果树被毁于一旦。而国内其他地区的龙眼,却在一个劲地繁殖,产量越来越多,内外夹击,腹背受敌,厦门龙眼失去了竞争优势,情势从1999年开始急转直下。
“我们村子都快成了贫困村。”陈阿全想起往事很无奈,“人均收入也就200多元,一直到2007年,我们全家的龙眼收入不到1500元。”拯救厦门龙眼其实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台风霜冻过后,在补种的同时,人们开始寻找出路:从2000年开始,同安区开始推广新的龙眼品种“凤梨穗”,在原有的果树上高接换种;同安区曾经拿出100万元用于龙眼的促销,同时还举办多年龙眼推介会;2004年厦门龙眼首次走出国门,开始出口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是量少,保鲜技术不足,而且价格、市场也不理想,出口之路无疾而终。海关跟检验检疫局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厦门的龙眼出口就是零,主要原因是保鲜技术不够。
“关键原因在于全国产区的产量都在不断增加,种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而且,厦门的龙眼成熟期夹在广东、广西、海南和本省莆田、宁德市之间,市场竞争力自然不看好。”一位农业专家分析了龙眼衰败的原因,“而且厦门同安的两个龙眼品种赤壳、水涨,果实熟后退糖快,口感并不好,在当今优质高价的市场经济中更得败下阵来。”
困境 本高利薄 大片龙眼林荒废
走到了今天,厦门的龙眼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两年,传统品种鲜龙眼的价格又回落到了每斤5-8毛的价格。
陈阿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龙眼的产量仍然没有减少,维持在1亩1吨的水平,除了气候等条件异常外,产量比较平稳。目前龙眼的价格是5-8毛钱每斤,但是每斤龙眼的成本要8毛-1元,因为现在化肥涨价了,工人的工钱涨价了,其他材料也在涨价,龙眼的销售价格却不涨,一年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甚至亏本。
“去年我的邻居摘龙眼,一共产了700多斤才卖了200块钱,但是雇了三个工人的成本就要120元,再加上化肥、饭食、烘焙等成本,反而亏了几十块钱。”陈阿全摇着头表示,全村目前都处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宁愿外出打工,任凭家里龙眼树的果实挂在枝头无人管。
在龙泉村,有30%左右的农户彻底放弃了自己的龙眼林,还有一半以上只是放在那里,不像以前那么照料。这样的情况,整个同安、集美、翔安等地都大同小异。以同安区为例,全区9万亩龙眼林,只有2万亩进行了高接换种,也就意味着只有这2万亩龙眼林的农户对龙眼仍然抱有希望,剩下的7万亩农户仍然在观望,龙眼林自然荒废。
虽然厦门市政府自2005年开始每年拨100万元左右的资金,专门用于龙眼林的高接换种,换种效益相对较好的凤梨穗。每亩改良龙眼园补贴250元,农户自己再出250元,就可以完成品种改良,改良后3年就可以出效益。但是“龙眼要每斤价格5元钱才能吸引农民种植”,一位专家说,依照目前的价格,农民仍然没有多高积极性。
“现在工人的工资高了,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宁肯去外面打工赚钱,因为农业经济来钱太慢了。”陈阿全说,“而且,现在种蔬菜一亩可以卖到18000元,已经成了新的家庭经济来源,龙眼价格又不好,更没有人去种龙眼了。”
面积大、产量大、成本高,同时,价格低、出口低,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厦门大片的龙眼林处于无人关注的荒废状态,任凭虫害肆虐。“又不能砍掉,随意砍伐是犯法的,必须经过林业部门审批。”这就是目前厦门龙眼面临的困境。
把脉 保守造成落后
厦门的龙眼经济发展到目前情况,有一些历史的客观原因,但更有许多人为的原因。
分析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一些果农不信任新技术,结果保守传统,没办法从新技术中及时受益。时间一长,也就形成恶性循环。老的龙眼,长果不好,果质在市场上不受欢迎,于是价格越来越贱。而随着老树的长高,采摘越来越难,因此往往出现售价不抵工钱导致整树龙眼没人采摘,任其废弃的情景。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果农进工厂做工的做工,干个体做生意的做生意,有了收入保障后,没多少利润的龙眼树逐渐被遗忘,导致无人管。此外,还有少数果农种龙眼树是出于占地以期得到更多开发赔偿款的想法,这部分人当然也不会用心去经营龙眼林。
以上这些,是近年来在龙眼成熟季节常有龙眼树荒弃无人采摘的主要原因,也是最近出现害虫肆虐的原因之一。
对此,同安农业局的老陈提醒果农:对于那些赚不了钱的果树,应及时进行换种改良,不能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不然很容易滋生害虫,并危及附近高接后的良种果树。另一方面,有些果农因为觉得无利可图便不去采摘,这样也是不妥的。因为当年没有及时采摘果实的话,龙眼就会在树上慢慢退糖,这样影响果树的抽梢生长,往往导致第二年无法结果。
突围 五种武器
拿什么拯救龙眼树呢?记者多方采访,采集归纳了各方专家的意见建议,龙眼树的出路如下:
出路1:改良品种
陈阿全到现在仍然没有放弃家里的龙眼林,相反,早在2003年开始,他就成为同安早期开始高接换种凤梨穗的先行者,到目前为止,凤梨穗的鲜果价格是两三元每斤,而烘焙成干以后则可以卖到18-22元每斤,成本只有10-13元。“凤梨穗是所有龙眼品种中最适合同安种植的,产量稳定,由于果实口感非常好,价格一直不错。”农业局老陈说。这也是目前同安正在大力推行的出路之一——— 改良品种,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已经有一部分先期改良的果农尝到了甜头。
此外,还可以发展一些早晚熟的品种,错开龙眼上市的高峰期,占据早中晚龙眼市场,合理分布,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同安农技推广中心提醒:每年春节过后,2月至5月,是嫁接换种的最佳时期。一般情况下,两三年就可以开花结果了。嫁接时最好找专业的嫁接人员。不懂的果农可拨打7035220向农技推广中心咨询。
出路2:改种其他果树
“对于那些坡度比较缓的地,可以退出来,然后种上其他的亚热带水果。”农业局的老陈说。的确,随着台湾农业经济的不断渗入,一些亚热带水果如芒果、杨桃、番石榴等都可以成为新的种植品种。有些水果不像龙眼一年一熟,而是常年熟,再加上尚好的价格行情,也不失为龙眼的优质替代果树。现在也有小部分的村民尝试这一方法,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也正在处于大力推广当中。不过,初期投入的成本较高,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行。
出路3:发展观光果园
将一部分龙眼园精心护理,开发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到了每年龙眼成熟的季节,除去正常采摘销售外,还可以尝试吸引游客前来亲手采摘品尝,当做一种农闲旅游,还可以发展附带的住宿、餐饮等经济,目前仍然有大的市场空间,效益可观。
出路4:发展花卉经济
将一部分荒废的龙眼林退出来,然后重新整合,以几户农民一起合作的方式,种植花卉苗木等,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针对目前各大城市大力发展绿化的好机会,发展规模经济,也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出路5:精加工后出口
龙眼出口的最大障碍在于不便保鲜,通常3天左右就开始变质,但是我们可以发展精加工,不仅烘焙成干,还可以做成其他产品,这样就可以包装后出口,保质时间长,而且避免与东南亚等地出口的龙眼竞争,打差异牌,打开国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