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枣网专家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中国枣网专家—刘孟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1    作者:中国红枣网    浏览次数:654

  刘孟军教授简介: 刘孟军,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65年生,河北望都人。河北农业大学果树学学士、硕士,北京医科大学植物学博士,韩国国家园艺研究生物工程博士后。现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教授、果树学和植物学博士生导师、校科技管理处处长;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枣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植物学会理事长、河北省青年科协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和《果树学报》编委、国家科技部(农村中心)红枣咨询专家、山西吕梁地区红枣特别顾问、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树顾问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首届全国百名“青年科技标兵”,第二届“河北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198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我国特色优势果树和第一大干果--枣树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和河北省等课题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中国枣的植物学和园艺学(英文)一文发表在国际园艺界最权威的综合性评述刊物《Horticulture Review》(国际园艺学年评)上,这是迄今国内外介绍中国枣的最系统全面的英文文章;主编出版了《枣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原色图说》、《枣优质生产技术手册》、《中国野生果树》、《中国干果》等科技著作6部。作为主持人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作为主研人获国家星火二等奖及河北省和农业部奖4 项。

  主要成果简介:

  一、在枣疯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枣疯病是枣树的毁灭性传染病害(俗称枣树的癌症,为植物界重大检疫病害),每年导致3-5%的枣树死亡,是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威胁。历时10年研究,取得了“抗枣疯病种质筛选利用与枣疯病治疗康复技术”成果,于2002年12月26日通过了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为枣疯病治疗之突破。2004年,有关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防治技术三项突破。一是选育出抗性显著强于所有已知高抗品种的极抗枣疯病且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星光”(原名“抗疯1号”),已于2005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正式通过审定的高抗枣疯病优良品种,利用其高接改造病树实现了5年以上未发病并正常结果,为枣疯病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之路。二是研制出具有杀灭病原和补充关键营养双重功效的低毒高效复配药物—“祛疯1号”、“祛疯2号”,实现了从单纯治疗到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技术跨越。三是研制出便携式可调手摇钻和连体式多针头输液器,实现了特效药物与专用药械的统一。经连续多年多点大样本试验,总有效率95%以上,当年治愈率80%-85%(常规防治只有30-50%)。该成果得到国家林业局等大力推荐,已在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重病区示范推广,效果显著。

  2.研究方法三项创新。一是攻克了带病茎段的高效再生和可持续培养国际难题,创建了高效、可控的枣疯病研究室内平台,并成功应用于防治药剂和抗病资源筛选及病害生理研究;二是建立了在重病树上高接待鉴定种质的抗性鉴定新方法,较健康树上嫁接病皮的传统方法筛选强度和效率显著提高;三是建立了分别适于病原快速鉴定、精确鉴定和活力鉴定的方法体系。

  3.基础研究三大进展。一是将病原周年检测、冬季水培疯枝和带病组织培养相结合,巧妙确认了植原体可在地上部越冬且无须先运到根部即可致病,澄清了长期来在这两个问题上的争议;二是揭示出枣疯植原体的周年分布消长规律及在新发病器官的梯度分布规律,并依此确定出最佳用药时期及去疯枝的范围和时机;三是创建了组织解剖和单枝形态等不同水平上的病情分级标准体系。

  二、在枣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1.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针对枣花小、人工去雄困难及坐果率低(仅1%左右)且胚败育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攻克了20天左右幼胚的挽救难题,发现3份典型的雄性不育种质。通过秋水仙素诱导,获得四倍体的冬枣、辣椒枣等。从著名主栽品种阜平大枣中选出了狼窝沟大枣等优系;优选出分别适合于鲜食、药用和加工的10多个优良酸枣类型。建立了枣主要优良品种的组织培养快繁体系。选育出的“月光”新品种2005年通过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极早熟(在保定8月中下旬成熟)、可采摘期长(从白熟期到全红期20多天均可上市)、早期丰产性强、抗寒和抗病性强、鲜食品质优异,而且管理比较容易,适合设施栽培。

  2.枣果功能性新产品加工技术。在对枣果重要活性成分(cAMP、多糖、三萜酸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明了按主要活性成分分类提取利用的加工新方法,开发出枣环核苷酸糖浆和枣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功能性食品,为枣的高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有关成果“一种从枣中分离提取环核苷酸糖浆、膳食纤维和枣蜡的方法,”2004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021307571);“枣果营养成分分析及枣环核苷酸糖浆等新产品加工技术”(冀科鉴字[2003]第422号)达国际领先水平。

  3.枣产业信息化建设。在长期从事枣产业关键技术并取得系列新成果的基础上,为便于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历时6年主持研制出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中国枣智能专家系统”。该系统变一般的静态知识性专家系统为动态的智能性专家系统,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咨询和决策支持功能。内容涉基础理论、品种、育苗、建园、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加工等枣产业各个环节,文字、图片、音像系统配套,并设计成网络版、单机版、VCD/DVD版和触摸屏版等多种形式,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特别是通过将智能专家系统与因特网和设于村镇政府和农村市场的电子触摸屏联姻,可突破了枣农与先进科技和互联网间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使枣农可零距离的享用最新科技信息。

  三、在枣属植物分类研究和遗传多样性评价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

  1.枣属植物分类。综合利用形态分类、分子分类和数值分类手段,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枣属植物分类系统,澄清了长期争议的枣和酸枣的分类学地位问题,发表属下新类群3个、种下新类群8个,并首次考证出世界枣属植物的分布和演化中心在南亚--东南亚一带,有关成果被国内以及美国、英国等同行广泛引用。

  2.枣树遗传多样性评价。从农艺性状、DNA、营养成分等多个层面上,揭示了枣品种及其近缘种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发现了一批高抗枣疯病、高营养的种质材料;建立的数量性状概率分级方法被多种果树引用和采用;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枣树的RAPD分析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名特优稀品种、品系的DNA指纹鉴定。

  3.有关成果“枣属植物分类及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刘孟军教授在用输液法治疗枣疯病枣疯病危害状


此信息为刘孟军教授授权中国枣网使用,如转载需经中国枣网或刘孟军教授同意,否则将追究转载者责任。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