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历史典故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惊堂木的由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7    作者:中国红枣网    浏览次数:1049

原标题:惊堂木的由来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山东省博平县有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县官,他用机智巧驳贪婪的皇帝,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被当地的百姓一直传为美谈。    那时侯,每到年终岁尾,地方上的官员都要向皇帝进贡各种物品,所进供品必须是当地有名的东西,至今当地的人们还传诵着这样的歌谣:    博平县的枣,茌平县的梨,清平县的菰菰荻。    这些物品在当时都是上等的供品,很受皇帝的喜欢,特别是博平的圆玲大枣更得皇帝的宠爱,为此,不爱舞文弄墨的康熙皇帝还专门赋诗一首:  博陵大枣圆又圆,皮薄肉厚味道甜,日吃博枣三五颗,不思蜀吴在何方。     因此,每到八月收获的季节,县衙里都要派遣大批的官员来坐收供品,并且,对皇帝要得供品都很挑剔,挑选出的枣儿必须是:小眼圈(枣的把窝),厚眼眉(枣的把廓),宽肩膀,小屁股。并且要用专门的“牛眼套圈”一个一个的筛过,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只有这样的枣子才,生吃,脆甜可口,晒好,肉后生津。因此,为了博得皇帝的龙颜大悦,每年县衙、百姓花费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都很多,官员叫苦不迭,百姓也是民不聊生,有的甚至被逼迫的家破人亡。小县官上任后,下决心要管管这件事,不让百姓再因此遭受苦难。    第二年,又到了给皇帝进贡的时候,小县官召集四方百姓和衙门的大小官员,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向京城方向进发,队伍中有一辆十条牛拉的大车,车上还装着一棵用红绸缠身,枝头挂满红彤彤的枣子的大树,那阵势好不威风,好不热闹,皇帝见了也是龙颜打开,连连称好。可是,百姓们看了却心里不是个滋味,认为这种连根一起送的做法是断子绝孙不留后的败家子,有的人甚至破口大骂:“送走一只狼,引来一只虎,喝了百姓血,还要嚼碎骨。”说:如果这样年年送下去,树木还不被挖光了。对这些话,小县官象根本没有听到似的。    第二年,又到了该进贡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物品都已经到齐,惟独不见博平大枣,等了一天又一天,实在等不急的康熙皇帝,脾气大发,斥责小县官轻视朝廷,立刻传令侍卫军,星夜起程,快马加鞭,速速传小县官进京回话。    到了京城,见到皇帝,小县官立刻跪地参拜,皇帝问起为何不按时进贡,听到问话,小县官再次跪倒,不慌不忙的回答说:“皇帝,你知道所有的贡品都是怎么来得吗?是树上结的还是土里长的,是山上采的还是河中捞的?”这一问,皇帝到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的确有些东西他真的不知道。于是,小县官接着回答说:“别人进贡只给子孙,不舍根脉,所以他们要年年进贡,我们为了让您吃到更鲜、更脆、更甜的枣子,去年,我们不仅进贡了‘枣孩儿’,还送来了它的“爹娘”,“枣娘”都给您了,还用再送枣儿进贡吗?”    聪明的康熙皇帝立刻明白了小县官的意思,但碍于皇帝的情面,又不好明讲,于是他提笔疾书四字,悄悄赐给小县官,原来那四个字是“惊堂思过。”    后来大家才明白,为什么大堂上用的惊堂木都是枣木做的了。    从此,北京城开始有人栽种枣树,但是,无论哪个地方出产的枣子,品质决赶不上博陵大枣。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