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红枣资讯 » 红枣文化 » 枣乡风情 » 正文红枣文化 / 市场行情 / 分析预测 / 种植技术 / 关注枣农 / 政策法规 / 加工技术 / 食品安全 /

山东好味道:胶东大枣饽饽迎春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04    作者:中国红枣网    浏览次数:1017

原标题:山东好味道:胶东大枣饽饽迎春笑

 

  大枣饽饽

  花饽饽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忙年的人们渐入佳境。在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家村,68岁的孙雪堂老人从炉子上搬下蒸锅,掀开锅盖,待氤氲的香气散去,又暄又白的大枣饽饽露了出来。

  胶东人过年,大枣饽饽必不可少。大年三十,大枣饽饽会被摆上供桌,奉献给祖先。对于崇敬祖先的中国人来说,给祖先的供品可马虎不得,因此,蒸大枣饽饽是胶东人忙年中的大事。在胶东,不仅仅是过年,无论是所有人共同庆祝的时令节俗,还是个人婚生嫁娶,都对应有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饽饽。经过胶东妇女灵巧的双手,这种原本仅能果腹的面食变得美轮美奂,寄托着美好的希望,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胶东人的生活也因为饽饽而更加有滋有味。

  供桌上的大枣饽饽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摆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我跟着爷爷到了院子里,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用袖子拂拂凳上的雪。小心翼翼地先把三个饽饽呈三角形摆好,在三个饽饽中央,反着放上一个饽饽,又在这个反放的饽饽上,正着放上一个饽饽。五个饽饽垒成一个很漂亮的宝塔。”

  这是莫言小说《五个饽饽》中的情节,描述了村里过年用饽饽供奉神仙的习俗。小说中,主人公家境贫穷,过年只能买八斤白面,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由于贫穷,仪式已简化到了极致,但核心要素仍然存在,比如饽饽和饽饽垒成的宝塔。

  在胶东,今天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但要更加隆重。胶东人祭祖,用的是大枣饽饽,一共十个,平均分成两摞,下面三个做底,上面两个一正一反。“这样摆稳定,另外,五是福的意思,期望能够得到祖先保佑。”烟台民俗学家安家正说。

  过了腊月二十三,胶东人就开始准备做大枣饽饽了。孙雪堂说,做大枣饽饽不费劲,但也不是个轻快活。家庭成员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因此,胶东人开始做大枣饽饽的时间并不一致,大户人家二十五六就得动手,小户人家二十七八再做也不迟。过去,做饽饽被认为是妇女的职责,但大户人家做大枣饽饽需要身强力壮的帮工,要提前准备才行。“各家在开始蒸饽饽之前,都要事先商量,安排好时间,以避免帮工人手不够,安排不开。”安家正说。

  75岁的安家正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蒸大枣饽饽的情景:全家妇女齐上阵,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这时,家里的女孩儿往往会被叫上帮忙,孙雪堂就是这样跟着母亲学,到十几岁时已经会做各种饽饽了。贪玩的男孩子围着桌子乱转,虽然心不在焉,却也是耳濡目染。习俗和文化,就在挥汗如雨时和欢声笑语中悄无声息地传给了下一代。

  过去,胶东人供奉祖先用的大枣饽饽是头罗面做的,这种面最白最细,做出的大枣饽饽最好。头罗面掺二罗面做的大枣饽饽才是留着自己吃的。如今,日子富裕了,所有的大枣饽饽都用最好的面粉做。

  做大枣饽饽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等多道工序。其中,揉面是个“体力活”,不常干的人,揉一会儿就腰酸胳膊疼。饽饽成形后,要放上大枣,据安家正介绍,这其中有许多讲究,“饽饽上的枣鼻一定要粗细均匀,间距一致,排列整齐,然后放进事先选择好的红枣。”枣与“早”谐音,寓意着早结婚、早生子、早发财。

  大枣饽饽做好后,要用胶东特有的炉灶和大锅蒸。人们听着炉堂里噼里啪啦的火烧声,闻着大枣饽饽的香气,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枣饽饽出锅后,有的会裂开,胶东人叫做饽饽“笑了”,当地有“一锅蒸得饽饽白,来年是个丰收年;二锅蒸得饽饽笑,大人孩子笑得甜;三锅蒸得六畜旺,牛羊成群猪满圈”的说法,饽饽“笑了”寓意着新一年家人会高高兴兴、笑口常开。不过,“笑了”的饽饽是不能用来祭祖的。

  大年三十那天,男人们请出族谱,摆上供品。供品有水果、点心、肉和大枣饽饽,大枣饽饽要摆在供桌最前面。祭完祖后,大枣饽饽会被家人分食,祖宗的保佑通过这种方式惠及子孙。

  正月十五,胶东人有做“圣虫”饽饽的习俗。圣虫也叫神虫,是胶东人民想象出来的吉祥物,各地形状不一,有的像蛇,有的像刺猬,还有的虎头蛇身。圣虫供奉完后,要放入米缸、面瓮和粮囤中,“圣”和“剩”谐音,意思是剩余,寓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直到二月二,圣虫才会给孩子们分食。

  喜事中的饽饽

  盖房、生日和婚嫁,是人生中的三大喜事,在这样喜庆的时刻,胶东人当然不会忘记用饽饽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与祝福。

  在农村,盖房是大事,其中,上梁是重中之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主人家上梁要蒸饽饽供奉。上梁的当天,主人家天不亮时就要把四个“圣虫”放到房架的四个“马头”上,并将一对老虎饽饽放在正间两旁的门框上。上梁的主角是一个瓦匠和一个木匠,两人能说会道,分别负责绕梁和抛梁。绕梁是向梁敬酒,抛梁是向人们抛洒小饽饽。木匠提着盛有小饽饽的圆斗,边唱边抛,围观的亲戚朋友跟着哄抢。主人家接下空斗后,整个上梁仪式就结束了。

  1988年,《民俗研究》第2期记录了莱阳一首上梁歌,涉及上梁仪式的各个环节,歌词中多次提到了饽饽:

  ……

  上梁大吉四邻笑,一步一个大元宝。

  上梁上梁把脚翘,一斗饽饽一斗糕。

  ……

  三月青,四月黄,五月小麦上了场。

  碌碡打,木锨扬,扬的小麦堆满场。

  孬的留着自己吃,拣着好的送磨坊。

  千转万遭细过罗,筛的面粉白如霜。

  做的饽饽熟又大,又好看来味道香。

  上灶的没捞着吃,烧火的没捞着尝。

  要问留着干什么,留给木匠瓦匠来上梁。

  ……

  扬饽饽,把饽饽扬,邻帮相助来盖房。

  先敬天,下好雨,再敬地,打好粮。

  再往南,扬一把,都来尝东家饽饽香。

  我再把,东方敬,西方北方敬神灵。

  小孩若把饽饽抢,吃上一口都好养。

  老人若把饽饽抢,吃了饽饽寿增长。

  婴儿出生100天为“百日”,也叫“百岁”。旧时,婴儿的死亡率极高,若能平安度过百日就有长大成人的希望,因此要庆贺。在胶东,婴儿百日时要做一种叫“岁”的饽饽。“岁”呈长条形,中间粗,两头细,像线穗,上面有红点或者吉祥图案和文字,寓意长命百岁。

  老人寿诞,儿女要送上八个寿桃饽饽,意思是“八仙献寿”。而“桃”又和“逃”谐音,还有祈愿老人躲过灾难、长寿百岁的意思。

  相较于其他节日,婚礼时的饽饽也许是最丰富多彩的。在胶东一些地方,双方家长商定好结婚时间后,女方要给亲戚朋友下帖子,方式是登门送上大饽饽,谁收到大饽饽就得随份子。在莱州,男女订亲要互送巧饽饽。男方送给女方20个面桃,女方留10个,然后要回赠更多的花样,有鸳鸯、金鱼、龙凤、狮子、佛手等等,每种四对、六对、八对、十对不等。结婚时,亲戚朋友要送给新人喜饽饽,喜饽饽上插满了鸳鸯戏水、比翼双飞等图案。此外,娘家人还要在新娘的嫁妆里放上压箱底的饽饽。

  与端庄的大枣饽饽相比,喜事上饽饽争奇斗艳、栩栩如生,更能体现胶东女性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手艺。这些饽饽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喜庆仪式上,难免会被比较品评一番,若是被夸上几句,一家人都会觉得倍有面子。

  带“鱼腥味”的饽饽

  胶东三面环海,大海丰富的物产哺育了胶东人,但它喜怒无常的脾气也给胶东人带来了许多灾难。胶东有句俗话:“能上南山当驴,不上北海打鱼”,就反映了胶东人对于大海的敬畏。

  为了祈求出海打鱼平安无事,渔家每年正月十三都会祭祀海神。祭祀的供品中,一定少不了各种饽饽。庙岛天后宫七月七庙会期间,渔家会在船上做三摞饽饽,一摞也是五个,连同其它菜品一起上供。供奉之后,把每摞饽饽最上面的一个留给道士,俗称“供顶”,余下的则在船上分食。在长岛县的渔村,过年蒸的饽饽除了祭祖外,还要在来年出海时用来压船。

  谷雨过后,游往南方过冬的鱼虾返回胶东沿海,正是捕鱼的好时候。谷雨这天,胶东沿海的渔民家有种风俗:丈夫一进屋,妻子就会把一个用白面做的白兔塞到他怀里,意思是“打个兔子腰别住”,祝愿丈夫怀揣代表吉祥的白兔能出海平安。

  春季捕黄花鱼,渔船若获得丰收,返航时会在大桅上挂吊子,如果是特大丰收则会在大、小桅上一起挂吊子,叫做“挂双吊”。挂起吊子后,船上会蒸一锅发财饽饽。岸上人看见船上挂起吊子,会到海边迎接。船快靠岸时,青年们会跳入水中,游到船上,争吃发财饽饽。

红枣信息网提示:“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删除!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分享与收藏:  红枣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