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是著名的中国冬枣之乡,冬枣栽培面积已达85万亩,产量5000万kg,冬枣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冬枣栽培的不断扩大,近几年冬枣主产区局部地区绿盲蝽发生严重,造成冬枣严重减产乃至绝产。为了解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于2002~2004年对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危害特点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别名小臭虫、天狗蝇等。以若虫和成虫的刺吸式口器为害冬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幼嫩叶芽被害后,被害处形成褐色、针头大小的枯死小点,随着叶芽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裂痕及皱缩变黄,被害枣吊不能正常伸展而呈弯曲状;花蕾受害后,即停止发育而干枯脱落,受害重的植株几乎无花开放;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二、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mm左右,宽2.2mm,体卵圆形,黄绿色或浅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棕红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短于体长,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绿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基部革质,绿色,端部膜质,半透明,灰色。胸足3对,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跗节3节,末端黑色。
2.卵:长1mm,长口袋形稍弯曲,黄绿色,卵盖乳黄色,边缘无附属物。
3.若虫:与成虫相似。体绿色,有黑色细毛,触角淡黄色,足淡绿色,跗节末端与爪黑褐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
在本区1年发生5代,以卵在苜蓿、蚕豆、豌豆、蓖麻和木槿等残茬内、断枝上或果树皮及附近浅层土壤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高于1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第一代绿盲蝽的卵孵化期较为整齐,枣树发芽后即开始上树为害,5月上旬、中旬枣树结果枝展叶期为为害盛期。5月下旬以后,气温渐高,虫口减少。第二代发生在6月上旬出现,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为害枣花及幼果,是为害枣树最重的一代。3~5代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出现,且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为害。成虫寿命30~40天,飞行力极强,白天潜伏,稍受惊动,迅速爬迁,不易发现。清晨和夜晚爬到叶芽及幼果上刺吸为害。成虫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幼嫩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10月上旬产卵越冬。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绿盲蝽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卵在周围湿度65%以上时,才能大量孵化。气温20~30℃,要对湿度80%~90%的高湿气候,最适合其发生。高温低湿的气候发生为害很轻。
四、防治方法
针对绿盲蝽的生活习性及发生特点,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1.人工防治:秋冬季彻底清除枣园内外杂草,结合3月中、下旬刮树皮,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减少越冬卵源。
2.化学防治:掌握在各代若虫期喷洒用药,关键是5月上旬、中旬第广代为害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适期是发现为害症状后3天内,所用药剂为5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或40%氧乐果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0%灭多威乳油2000倍液。此时用药,若虫抗药性弱,且容易接触药液,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喷药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树上树下喷全,并发动群众群防群治,集中统一喷药,达到防治目的。
冬枣绿盲蝽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2024-11-19 06:54 点击:155
- 下一篇:枣疯病防治方法
- 上一篇:衰老枣树的更新复壮技术
点击排行